兴学勤政廉吏风
在平遥历朝历代的知县中,任职时间最长、宦绩最显赫、最为平遥百姓传颂的,当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五十一年(1712)任平遥知县的王绶了。 王绶,举人出身,甘肃兰州人。在平遥担任知县达12年之久。在任期间,勤于政务,博学务实,“广开书院,勤恤农功,纂修邑乘,尤得政要”。他上任不久,便拜谒县学所在地文庙,看到庙堂、廊庑及学宫皆残破不堪,又见棂星门外局促无地,便亲捐俸银,首倡整修庙堂、殿阁、廊庑、学宫。并在文庙南端筑台基,建坊表,通云路,凿泮池,跨长桥,使学宫境界开阔、儒风大倡。次年,王绶又带头捐俸,将县城外游驾村、香乐镇、洪善镇、武村、岳封村、岳壁村、陈西村、宁固阜、王家庄及下东门外等10处已经荒废的义学重新建立起来,使乡村贫寒人家的子弟有幸入学读书,全县民众无不称赞。 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绶又在县治西南占卜善地,捐俸输金,量材施工,创建西河书院。并礼聘陕西朝邑县举人刘思斋来平遥担任西河书院山长。刘晨夕训课,王知县亦常到书院亲自严课训导。每日从早到晚,书院内诵读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午夜时分灯火犹如燃藜。两年之后,在省试中,西河书院学子果有名列三晋第二名者。邑民欢欣鼓舞,王绶喜不自胜。之后,王知县又将文昌宫由县城西北移筑于县城东南的云路旁,筑层台五丈之高,上祀文昌帝君,北塑魁星神像,紫气东来,顾临学宫。此后,古陶大地文运日渐昌盛。三百余年来,人才辈出,代代风流。 王绶不仅兴学倡儒,而且悯旱喜雨重农事。他亲率衙署吏员,深入乡间地头,一顶草帽遮晒,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一场风,一场旱,一场雨,一场雹,他都喜忧于心。在中国古代吏员中,像王绶这样,具有悯农情怀的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文中时有流露。如他在古风《丙戌四月五日雨》中写道: 八年七忧旱,劳心如焚丝。 乱绪不可理,茫茫天难知。 麦苗三月枯,千家半啼饥。 秋禾种未布,入夏绝耘籽。 民病吏亦病,沉疴无良医。 王绶的笔触所及,都融入了他的深情。当久违的一场大雨来临,他喜形于色,“为作喜雨诗”。诗中写道: 三日雨如澍,滂沱盈中逵。 万井苏气象,郊原遍锄犁。 此外,他还有如“去年忧潦今忧旱,吏则不职民何辜?”“大风刮云尔,日雨又不果”等诗句,表达了王绶这位兴学、悯农、善诗、能赋的父母官“以民为乐”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王绶对平遥的秀美风光亦多有吟咏,曾写过“十二景诗”。“麓台叠翠”、“超峰晓月”、“源池泉涌”、“瀴溪晚照”、“贺兰仙桥”、“市楼金井”、“凤鸟栖台”、“于仙药迹”等风景名胜,至今仍令人无限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