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文化中心|图片中心|资料下载|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文学|古城报周刊|热点专题
频道统计
平遥古城的“草根”名人(之二)打更人
平遥古城的“草根”名人(之二)打更人
 更新时间:2008-4-16 11:06:05
【字体: 字体颜色


  编者手记:“草根”一词常用来形容平民老百姓。在古城平遥,有这样几位“草根”一族,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平遥人,但伴随着古城的火爆和七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举办,他们的身影无数次地出现在各地的镜头中、报纸上、银屏里,成了平遥古城的名人……
平遥古城的“草根”名人(之二)
夜幕下的打更人
  “咣!咣!全民总动员,防盗保安全,古城是我家,防火*大家……”每到夜幕降临,两位身穿清代服装、提着灯笼、敲着铜锣的打更人便会出现在古城内。“打更人”不仅为古城增添了别样的味道,他们的身影也常常见诸报端、银屏、镜头中……如今已经成了很多游客熟知的古城“明星”。
夜幕下的打更人
  “咣!咣!全民总动员,防盗保安全,古城是我家,防火*大家……”每到夜幕降临,两位身穿清代服装、提着灯笼、敲着铜锣的打更人便会出现在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中,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而一些摄影爱好者则频频将镜头转向他们。
    悠长的更声为平遥增添了浓浓的古韵,两位打更人也在闪光灯前狠狠过了一把明星瘾,“呵呵,以前从没想过我还能上电视,现在这是常事了。”打更的小伙子笑着说。“以前只在电影、电视剧中见到过打更,没想到今天在这里不仅听到了打更声,还亲眼看到了打更人,真是太好玩了。”一旁观看的游客很是兴奋。
  据平遥古城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打更巡夜是平遥县文物局组织的旅游表演项目,由8人组成,分4组,每晚二更(21时)、三更(23时)分别从古城的四个方向打更巡夜,打更声可以传遍全城。同时,他们还自编了“防火防盗关好门窗”、“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等提示语,根据不同的时令、时间对游客及居民进行一些安全和生活提示,同时也希望能给古城再添一份古韵。
  古城里的居民们说,打更人的出现不但能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对违法犯罪分子也有一种震慑作用,大家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打更的讲究
  别看小小的打更,那可还有许多讲究。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参曾经是打更的,可他却培养出孙中山这样杰出的人物。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让人引发多少打更的思绪。
  备注:“打更”的“更”读gēng ,不读jīng。
打 更
□ 刘 墉
   如果你不曾亲眼目睹,想必在电影里也见过,那旧时夜间的打更者。他们拿着梆子和锣,一边敲打着报时,一边反复地说:“夜深了!小心火烛!谨防盗贼!”那低沉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长廊小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大家都入梦了,有几个人听打更的声音呢?”打更者心里明白。但是他仍然一年四季,冒着风雨霜雪,走过长长的巷子,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人们:“夜深了!小心火烛!”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大家:“新的时辰来了!现在是×更天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打更已成为过去的事,但我们在繁忙的生活当中,在昏沉而容易疏忽的时刻,仍然多么需要一位警醒我们的人,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把握时间哪!不要出错啊!”
  如果没有那么一个人,我们是不是在心灵的巷子中,也该有一位“打更者”,随时自我提示、自我反省?
    可以用浓墨,但不能迟钝;
  可以用淡墨,但不能模糊;
  可以用焦墨,但不能浮躁。
  • 上一篇: 平遥古城的“草根”名人(之一)“县太爷”张育人
  • 下一篇: 平遥古城的“草根”名人(之三)信房先生——范绍祖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留言中心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4-2017 平遥文化网 P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遥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地址:平遥县西关大街181号环建巷1号    电话:0354-5626600   E-mail: pygcbs@126.com
    平遥翰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设计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