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晋商文化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诺贝尔是北欧瑞典人,1833年生,享年63岁。他短暂的一生,有355项发明专利,是一个杰出的化学家。后世人尊称他是炸药工业之父,名符其实,他在北欧建有许多生产炸药工厂和实验室,是当时富甲世界的富商。他逝世前曾立下遗嘱,将他的全部资产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做基金,以奖励后来在化学、物理、医学、文学以及社会和平五领域内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从1901年始至今未断,成为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诺贝尔本人就是这个奖的创始人。
毋仲儒是我们平遥北城人,生卒年限不详,据《岁月沧桑话盐坊》一文载,此毋氏之始祖是晚明与清初时的人,是平遥北城盐坊的创始人。北城盐坊生产的“盐”并非现在的食用盐,实质是一种化工产品,人们称为“硝盐”。我目睹过该文所说的熬盐流程,也食用过这种“硝盐”。这种“盐”颜色是棕黄色,形状是卵形颗粒,味咸苦。据研究其主要成分是硝酸钠(NaNo3)与亚硝酸钠(NaNo2)的混合物。副产品“卤水”是氯化镁溶液;“火硝”是硝酸钾结晶体(KNO3)为制造黑色炸药的主要原料。就此而言,北城盐坊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创建到上世纪七十年停产,运行了近400年的一个化工企业,毋仲儒可称为是我们平遥的化学家、发明家,不能称是“儒商”。
诺贝尔是大名鼎鼎的炸药商,毋仲儒是鲜为人知的小小盐商,两者并无瓜葛怎能相提并论。但以系统论的观点看,两者却有相同的属性:都是搞化工产品的企业家,其差别只是规模大小而已。诺贝尔营销的产品主要是一种叫硝化甘油和硝化纤维的混合物,是一种炸药,因颜色为黄棕色,所以也叫黄色炸药。所以诺贝尔是名符其实的炸药商,但他研制炸药不是为杀人制造,而是为采矿业生产。这就是“诺贝尔奖”特设一项和平奖的历史原因。
再说我们北城的盐坊,生产的化工产品远比诺贝尔的黄色炸药的影响力要小很多,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了北城盐坊在晋商文化发展变化中应有的历史地位。
我认为:第一,北城盐坊规模不大,但也是我们平遥最早最大的化学工厂。其刮碱熬盐技术也是平遥文化中的奇芭异彩,毋氏家族的技术水平与经商能力,也是晋商在发展变化中不可忽视的典范。第二,关于刮碱熬盐过程,在“岁月沧桑话盐坊”一文已详述明白,本文就不再赘叙。可概括为八个字:“溶液浓缩,分部结晶”。这八个字是当时的一种科学技术。我在网上查阅居里夫人(玛丽·居里)事迹时,发现当年居里夫妇研究放射性元素时,从七吨油沥青矿废渣中提取出0.12克放射性元素镭,用的就是“溶液浓缩,分部结晶”的方法,类似北城盐坊熬盐那种办法。
所以,我说北城盐坊的创始人毋仲儒,就是当时平遥的诺贝尔式的化学家。盐坊师傅们技术水平相当于当时居里的水平。因此,我认为现在研究晋商文化,如何评价“盐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供稿 赵邦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