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以来的“尚武”到隋唐之后的“文风极盛”,直至明清时期的“由文入商”而最终形成了晋商一贯的“重商轻学”的风气,这种风气深入人心,因而平遥商人将其培养出的最为优秀的子弟大多投身于经商贸易之途,从而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形成了“学为商之用”、“学而优则商”的教育价值观。
学为商之用
商人与教育之间有着不能忽视的密切联系。晋商兴起后,平遥明显出现了轻学倾向。这种倾向主要发生在下层民众之中,他们对科举不寄希望,在经过基本的知识教育之后,便将子女送出学商。与此同时,平遥商人又有重学的一面。商业有了一定规模后,平遥商人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习对经商的重要助益作用,因此对学习转而十分重视。他们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认识到了读书对于经商的重要性,为经商服务是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而优则商
“学而优则仕”是长期以来封建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生的唯一价值标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符合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并进而入仕做官,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然而在这一背景下的平遥商人,在经商的同时又将教育介入其中,将商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渗透到教育领域,冲击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