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相媲美的华夏“德圣”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时而静默沉璧,时而大浪淘沙,涌现出了多少脍炙人口、叱咤云霄的风云人物。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嵌镶在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广阔天空,闪烁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光辉,启迪着华夏子孙振兴奋进的行程。 在这些风云人物之中,笔者对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有着情有独钟的钦慕。纵观华夏五千年,古之良将,无逾其功;古之良臣,无越其忠;古之耄耋,无过其志;古之名贤,无超其德。可以这样说,廉颇百战百胜的神威,是华夏民族的脊梁;廉颇闻过则喜的美德,是于古文明的光华;廉颇“刎颈之交”的赤诚,是构建中华和谐社会的精神瑰宝。
忠勇保国第一将
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廉颇有这样一段高度概括的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来,廉颇又领兵大败魏军,取防凌,收安阳;痛击燕兵,入冀地,围燕京,升任相国,封信平君,集相国、大将军于一身,主持全国军事。“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阱”(《汉书》),“四十余年强秦不能得其所欲”(《战国策》)。 廉颇不仅是骁勇惯战的一代良将,而且也是一位勇谋兼备、能攻善守的三军统帅。当时,廉颇所在的赵国,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是力不足恃的。秦国采用“各个击破”、“远交近攻”的连横之策,对战国六雄不断的征战,半个世纪时间,问鼎天下的大局基本奠定了。但慑于廉颇威名,强秦不敢对弱赵轻举妄动。公元前262年,为上党郡十七座城之故,赵韩联盟,共御强秦,廉颇奉命率军驻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与长途跋涉前来讨伐的秦兵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廉颇审时度势,表现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命三军“坚壁以待秦”,以逸待劳,筑垒修塞,蓄足涧水,广设疑兵,以丹河为障,壁垒为屏、大粮山为大本营。平安固守三年,使秦疲而无功。后秦针对廉颇展开外交收卖手段,使赵王中了反间计,派仅能“纸上谈兵”的赵括到长平取代廉颇挂印。结果,秦将白起大败赵军,于长平坑杀了赵卒四十万。 长平之战走马换将导致最后惨败,也从反面证明了廉颇知己知彼、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留下了空前绝后的“杰作”。
闻过则改第一臣
自古高官多矜恃。在位专横跋扈者有之,在位贪婪养尊者有之,在位好大喜功者有之,在位粉饰太平者有之。这些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文过饰非,我行我素。成了一个视国事如常物、视百姓如草芥的特殊阶层。 老将廉颇,在这些紫袍华冠之中,却出污泥而不染,独树一帜。他有过粗鲁,有过矜恃,然而,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国家利益的天平来权衡,他能把自己的言行与赵国老百姓利益这个秤砣来掂量孰轻孰重。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对廉颇的这一坦荡率直的美德,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巨著《史记》中做了淋淳尽致的生动描述:在暴秦的凌辱中,赵国使臣蔺相如,不辱使命,不失国体,唇枪舌剑,面斥强秦,接连取得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胜利,又“舍人”封“上大夫”,由“上大夫”拜“上卿”,位列于身为“大将军”的廉颇之上。这下廉公想不通了。他想:“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便想当面羞辱蔺相如。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只要望见廉颇挡道,立刻回车“避匿”,宁可不前行上朝,也不与争锋失和。廉颇得意愈甚。当手下告诉他,蔺相如此举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和国灭亡”的苦衷:“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听了这话,廉颇大为震惊。率直的他,便“肉袒负荆”,跪相如门谢罪。从此,两人结为“刎劲之交”。谱写出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廉颇这种可敬可爱的“为国释恩怨、请罪敢负荆”的坦荡襟怀,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是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吗?
皓首壮心第一翁
廉颇一生,忠于国事,身经百战,不避斧钺。过关斩将,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守土御敌,硝烟布满了髯髯长须。对他这样一位功劳盖世的三代名将,昏庸的赵悼襄王惧怕他权高震主,妨贤的赵氏贵族集团猜忌他名倾朝野,在他晚年的时候,硬是削去了他的兵权相位,逼得他奔走魏、楚。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廉颇仍然割舍不断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梦魂牵绕着被秦、燕攻伐的祖国。在他临终的前两年,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了,他还跪危请缨,希望返回赵国为国效命杀敌。在赵王使臣探望的宴席上,就像当年少年投军时那样,“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国。”表现出这位“位卑不敢忘忧国,境逆常怀赤子心”的皓首壮心耄耋老将的耿耿忠贞。 当然,在华夏历史上,白发老将血染沙场的不乏其人。如老将黄盖,“苦肉计”火烧曹兵八十万,但那是在周都督重用的顺境中使然;如老将黄忠,雕翎箭威震严颜十万兵,但那是在刘皇叔御封“五虎上将”的隆恩中使然。“士为知己者死”,顺理成章。难的是廉颇,功高遭妒、流落异邦,在如此不公的逆境中,他眷念的仍然是自己的祖国。他既没有心灰意冷“一樽还醇江月”的闲情,也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是南山”的逸致,他有的是难能可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忠报国的精神! 而正是廉颇的这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与江山共存,同日月争辉,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永恒的宝贵财富!
懿德高风第一人
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 千百年来,人们推崇孔子为“文圣”,筑“文庙”以祭之。孔子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和“雄才伟论参天地,奇子万文贯古今”的精深儒家学说,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千百年来,人们推崇关公为“武圣”建“武庙”以奉之。关公的“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的巍巍正气,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喷珠吐玉,卷起了无穷无尽的激浪春潮; 我们今天,冷静地坐下来,对独树一帜的廉颇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讨,难道能不被廉颇那“封侯拜相不居功,知错必改敢负荆,位卑不敢忘忧国,襟怀坦荡第一人”的品质道德所打动、所感染吗? 对廉颇文化的研究越深入,越会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廉颇的品德,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华夏民族不懈追求的道德典范。把他尊为“德圣”修“德庙”以拜之,让廉颇身上禀有的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道德品质,发扬光大,永照千秋!
古城人杰第一景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于世。在平遥杰出人物的长廊中,有增城筑台抵猃狁的西周大将尹吉甫,有洁身“漱石枕流“、作赋“掷地有声”、著史“秉笔直书”的晋代文学大家孙楚、孙绰、孙威,有屡建奇功、勤政薄赋的元代统兵之帅杜丰,有官封五路万户、不希降卒的元代领兵元帅梁瑛,有以奇才大略辅佐朱之璋开创明朝社稷的刘伯温,有秉笔直谏、奉诏陈言的平遥教谕叶居升,有与道光帝同门学艺的武林第一镖师王正卿,有晋商精英、票号鼻祖雷履泰、毛鸿翙……近代、现代的杰出人物更是星光灿烂,他们是帝尧初封故地、历史悠久的平遥古城哺育出来的优秀儿女、他们为平遥古城这方沃土凭添了几多令人自豪的斑斓色彩。 近来,高平市的学者连春锦先生,在全国十大爱国企业家程广瑞先生的支持下,经过数年艰辛跋涉,全面的查史、调研、考证、排查,对廉颇这位受人崇拜的历史人物,也开始了他不倦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连先生石破天惊地第一个道出了廉颇故里在平遥廉庄的源渊定位,并以十条研究成果做为佐证。这无疑对我们平遥正在开展的对廉颇文化的研究,是严肃的挑战和巨大的鼓舞。我们在连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翻史书、查资料、访故里,坚定地信服了廉颇故里在平遥廉庄的历史定位。特别是在同大批平遥文友到廉庄实地访问考察中,那供奉廉颇牌位、陈放半副銮驾的“廉宗祠”,那祠庙联体的格局和宗祠园门的品级,那“祖宗有所作于前,而子孙不能承于后”的碑记,那酷似长平关隘塞堡的“福安古堡”,那村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双耳陶盆,那流派独异的《廉家拳谱》……无不佐证着廉颇故里在平遥廉庄的新发现。 如今,在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所在地平遥古城的人物长廊中,又增添了“德圣”廉颇这样一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现在,平遥古城仰“文有一代名相刘伯温,武有一代名将老廉颇,商有票号泰斗雷履泰”而更加熠熠生辉。平遥也会为拥有“一城两寺一故里”而更加扬名中外。如果我们对廉颇故里上马开发,修复“廉宗祠”,筑亭码头山、绿化凤凰岭,引水龙珠湾,让廉颇故里重放异彩。这无疑将为平遥致力打造“国际具有知名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注入新的活力! 平遥古城也会如同曲阜有“孔圣”,解州有“关圣”平遥有“德圣”而更加令世人瞩目! 二00五年八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