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庄村址考究 郝新亮 郝亮 阮小屏 在离平遥古城三十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小村落——廉庄、她依山而建,景色秀美,是平遥古城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处早期村落之一,今天,我们通过对这个村庄的一些历史遗迹的了解,仍然能领略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山村中的 惊人显现。从而使我们对我们的祖先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景仰。 廉庄村所处的海拔高度,正是我们的祖先存留和生活最为适宜的高度,且她背依大山,前临小河,从生活结构的需要既能满足狩猎和果实采集的需要,又能在较近的地方获得生活必须的水资源,因此,早在四五千年前平遥的先民就已经在这方水土上蕃衍生息了,这些通过廉庄村近十年来的出土器物便可以得到充分的证实,在该党支部书记廉政炳的手中,保留着前些年收集到的一个双耳绳纹陶盆,该盆高约15厘米,直径约18厘米,圈足,器身外部满布绳纹图案,经专家鉴定该陶盆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西周,另外,在廉庄村西头前先些年曾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墓葬一处,该墓为夫妇异穴合葬形式,该形式墓葬的发现充分表明了廉庄村建村历史之久远,文化遗迹之丰富,如能对该村地下进行合理的考古发掘,我想我们会有更为惊人的发现。
从该村的历史传承结构来看。该村出土的魏晋至宋代的建筑构件,半瓦当,琉璃脊瓴俯拾皆是,村中元代院落一处,明代堡寨一处,清代宗祠建筑一处,这样一座传承明确,体系健全的古村落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特别是建于村西堡墙外的廉氏宗祠,更为独特,她保持了汉民族早期建筑结构的形式,该宗祠为四合院式,座东朝西 ,东面主建筑为上楼下窑式,共三间,供奉廉氏历代先祖,南北厢房各三间为库房,建筑为清代结构,价值不高,但在该宗祠四合院正中,保留下了一处中国早期建筑的重要遗存——金井,这在平遥现存的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中国古建筑不论实地面建筑(阳宅)还是地下墓葬(阴宅)都有金井形式存在,在阴阳宅建造之前都要首先由阴阳先生根据风水学的理论选择一个点称 之为“穴”,然后在穴的位置打一眼井,称之为金井,通过井中打上来到水土来分析该处是否适合于建筑阴阳宅,若水土适宜,便在金井中放置一些贵重物品,如金银珠玉等做为镇物,然后,以该金井为整体建筑的中心点,布局其它建筑设施的位置,这种形式早在奴隶社会就已出现,平遥古城中心的市楼下便保留下了南北朝时期的金井,但在民间建筑中,目前,只发现廉庄一处,这在平遥的古建筑中是十分珍贵的。 另外,廉庄村的堡寨——福安堡也十分的独特,是明代堡寨形式的标准体现,在明代,由于山西地处蒙古内侵的要道上,因此,明代每个县除加强城墙体系建设外,在乡村建筑了许多类似于城墙的建筑,在平原地带称之地堡,在山区称之为寨,廉庄村位于丘陵地带,福安堡的形式也是一种寨的结构。但后期,老百姓堡寨的观念逐步淡漠,因此,在山区的寨也就逐步被称为堡了。福安堡共有二处堡门,东南方一处,西北方一处,为穿心堡形式,但根据风水学理论门的对面是需要有神来担当的,因此西北处门的对面建了观音堂,东南方堡门现已不存,故其对面形制已不得而知了。堡中建筑规划整齐合理,从其格局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唐代坊的形制的影响。 纵观廉庄村的各处文化遗迹及其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廉庄村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她却保留下了许多,我们今天在大都市甚至在平遥古城内都无法见到的历史文化遗存“礼失求诸野”一些最原始的文化遗存、历史遗迹,今天在人口密积的地区已经逐步看不到了,但是在乡村她却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廉庄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研究,合理开发,使更多的人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